&esp;&esp;而唯物学,在朝堂也缺少代言人。
&esp;&esp;用唯物学答题,那纯属作死。
&esp;&esp;如果科举允许以唯物学思想答题,读书人马上就会去学习研究。
&esp;&esp;正因为大家不再敌视他,所以听到他又写文章了,还是关于南洋分封与周礼的,就忍不住想要买来看看。
&esp;&esp;万一提供了新的答题思路呢。
&esp;&esp;更何况南洋分封又出了问题,大家也很好奇到底出了什么事儿。
&esp;&esp;所以,听到报童的叫卖声,马上就有几个士子出去买了几份回来。
&esp;&esp;然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,翻看上面的文章。
&esp;&esp;前面没什么好看的,都是一些政策方面的讲解。
&esp;&esp;唯一让大家心中不适的,是太上皇在蜀地又杀了好多人。
&esp;&esp;六百多人被杀,一万多人被流放。
&esp;&esp;而且标题是用红色的大号字体印刷,特别的刺眼。
&esp;&esp;虽然不至于感同身受,但依然让大家心中沉甸甸的。
&esp;&esp;换成别人这么干,肯定被大家喷残暴之类的。
&esp;&esp;即便杀的都是贪官污吏,那也不行。
&esp;&esp;可干这事儿的是朱元璋,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,然后牢牢的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。
&esp;&esp;以后自己当官了,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。
&esp;&esp;就算贪,有些钱也不能动,而且最好干一些政绩出来。
&esp;&esp;有政绩护身,只要不是天怒民怨的大罪,有很大概率能得到减刑。
&esp;&esp;这是大家根据朱元璋处理贪官的实际案例,总结出来的规律。
&esp;&esp;只能说,在利益相关的时候,永远不要小瞧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&esp;&esp;摸索上位者的喜好,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,推测上位者做事的规律,在官场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了。
&esp;&esp;不具备这个能力的,很难晋升高位。
&esp;&esp;很快众人就翻到了想要看的那篇文章。
&esp;&esp;一个很陌生的作者写的,前面的分析吹捧就略过不提,在文章末尾该作者提出了一个质疑:
&esp;&esp;现在的南洋可不是当初的莽荒之地,从开海的角度来考虑,这里就是大明的大门。
&esp;&esp;如果这里出现实力强大的国家,就会从海上堵住大明的出海口。
&esp;&esp;所以,从战略角度考虑,南洋不宜出现特别强的封国。
&esp;&esp;这也就意味着,要分封至少十个亲王过去。
&esp;&esp;可是大明的成年亲王不够用,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?
&esp;&esp;看完这篇文章,众士子不禁为这个作者的胆量感到敬佩。
&esp;&esp;这番分析,直接对亲王的忠诚发起了质疑。
&esp;&esp;当年朱元璋为了推行分封,可是杀了很多人的。
&esp;&esp;殷鉴不远啊。
&esp;&esp;所以即便是支持分封,大家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质疑亲王的忠诚。
&esp;&esp;而是鼓吹,亲王能力出众,封到外面能开疆拓土,为大明屏障。
&esp;&esp;现在不但有人质疑了,还敢发表在报纸上。
&esp;&esp;实在是胆大包天。
&esp;&esp;不过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,能刊登在大明周报上,就说明得到了上面的允许。
&esp;&esp;也就是说……
&esp;&esp;众人都露出了然之色。
&esp;&esp;太上皇不会怀疑自己的儿子,可当今皇上却会怀疑自己的兄弟啊。
&esp;&esp;这大概率是皇帝故意让人放出的风声。
&esp;&esp;这才对吗,皇权面前无父子,更何况是兄弟。
&esp;&esp;众人越想就越觉得这个猜测是正确的。
&esp;&esp;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&esp;&esp;皇帝可以吹风敲打自家兄弟,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能借风生事。
&esp;&esp;太上皇可还活着呢,头版就是他杀人的报道。
&esp;&esp;他不会拿皇帝怎么样,却可以拿下面的人泄愤。
&esp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