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上回盐税差使办得也平平无奇,人都是王子腾动手收拾的,林如海就像个配菜。
&esp;&esp;王子腾皮笑肉不笑,甚至有几分讥讽的意思:“林大人倒是一如往昔啊!”
&esp;&esp;林如海知道王子腾看他不顺眼,原本他们是想推贾雨村上位,结果没推上来。
&esp;&esp;林如海笑笑:“为圣上敬忠,乃是臣下当做的。”
&esp;&esp;还好,王子腾要继续南下,林如海只到金陵落脚。
&esp;&esp;故地重游,贾敏很熟悉,马上就把之前想办的学堂、刊印的文册着手办起来。
&esp;&esp;黛玉道:“外祖母与我说过,难得出来一回,要见天地,见苍生。”
&esp;&esp;黛玉有点疑惑,外祖母手上明明有很多利国利民的东西。
&esp;&esp;母亲也懂的很多,离了京城,反而像是池鱼归渊。
&esp;&esp;黛玉越发看不懂了:“我不明白,外祖母有这么多好东西,为什么不献给圣上呢?”
&esp;&esp;贾敏还是那个解释:
&esp;&esp;“又不是没献过,最后都入了库,后来渐渐就不献,如今又是新皇,若是献上去,纵使一片为国为民之心,焉知上面如何看荣国府,如何看你外祖母?”
&esp;&esp;虽然黛玉大约能理解,可又觉得外祖母不是这种在乎旁人口舌就心灰意冷的人,只要愿意,一定想得到其他办法。
&esp;&esp;黛玉总觉得当中有些隐情,一时间又摸不着头绪。
&esp;&esp;京城那边收到黛玉母女的信件,听说她们想做的事进行顺利,除去欣慰,更有羡慕。
&esp;&esp;贾政媳妇关莹说起湘云的婚事,更是羡慕:“前儿云丫头定了卫家的小爷,那孩子倒是齐整。”
&esp;&esp;二房太太关莹见过卫家的公子,算是京城里数得上号的哥儿了。
&esp;&esp;其实她也动过一点心思的,探春年龄家世合适,没想到让史家抢了先。
&esp;&esp;这种东西,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事,原先关家的嫂子提过这门亲,她没回来问家中意思。
&esp;&esp;错过一门好亲,当娘的心里懊恼,又不敢露出来。
&esp;&esp;史苗不知其中关节,反过来劝媳妇:“忙什么,不急,探丫头才多大?”
&esp;&esp;当下木已成舟,急又有什么用?她也只能相信老太太素来看人有眼光,将来能为探春挑一个好的。
&esp;&esp;就像小姑子贾敏一样。
&esp;&esp;史苗问她们:“宁府那边,人到哪儿了?”
&esp;&esp;关氏回过神,露出一个勉强的笑容:“过个日,应该能到了。”
&esp;&esp;宁府这回要送人来,送的是府上的大姑娘。
&esp;&esp;贾敬除了贾珍,又得一个女儿,去岁上她母亲不在了,求了史苗,送来荣国府上教养。
&esp;&esp;荣国府那笔烂账,真是
&esp;&esp;谁摊上谁倒霉。
&esp;&esp;这大姑娘的来历,倒有点不明不白,说不准是贾敬的女儿,还是贾珍的种。
&esp;&esp;都是大人造的孽。
&esp;&esp;小姑娘衣裳倒穿得齐整,宁国府的家底还不至于败落到没有衣裳首饰。
&esp;&esp;况且还要在荣国府跟前充面子,跟着来的仆妇和丫鬟衣裳也齐整光鲜。
&esp;&esp;小丫头梳着两个小揪揪,给史苗磕头。
&esp;&esp;史苗把人拉到跟前,还好,没有面黄肌瘦,比起探春这个岁数,有点胆小畏缩。
&esp;&esp;史苗问她:“几岁了?可有取了名?”
&esp;&esp;小丫头低着头,小声道:“五岁,家里都叫我大姐儿。”
&esp;&esp;乳母连忙笑道:“不若老太太赐个名字吧!就是咱们姐儿的造化了。”
&esp;&esp;史苗皱了皱眉问:“什么时候的生辰?”
&esp;&esp;乳母又道:“三月二十六。”
&esp;&esp;史苗叹了一口气:“还算春日里,你姐姐叫探春,不然就叫她惜春吧!”
&esp;&esp;听到史苗这么说,那乳母又连忙招呼小丫头:“还不快谢过老太太?”
&esp;&esp;小丫头又向史苗行礼道谢。
&esp;&esp;史苗让人领着她去预备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