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况且贾敬夫妻俩因为庶出孩子夭折的事早有嫌隙。
&esp;&esp;桩桩件件积累起来,贾敬连带着周氏生的贾珍也不喜欢。
&esp;&esp;史苗摸摸闺女的后脑勺:“我家姑娘,就是冰雪聪明。”
&esp;&esp;母女俩没说几句,外面丫鬟通传。
&esp;&esp;“太太,二爷来了。”
&esp;&esp;说话间贾政已经进门,绕过屏风。
&esp;&esp;他今日穿的杏白长袍,很清淡的颜色,腰间无一荷包装饰,很合守孝礼数。
&esp;&esp;“母亲……”
&esp;&esp;贾政进来就规规矩矩行礼。
&esp;&esp;他虽然年纪比贾赦小,言行板正,透着少年老成的样子。
&esp;&esp;红楼梦中提过,贾政年轻时也曾是诗酒放诞的人。
&esp;&esp;看着架势,估计背着贾母的时候才放诞。
&esp;&esp;史苗让他起来,问:“可有去看你哥哥?”
&esp;&esp;贾政依着礼数肯定会去看贾赦,答话也是规规矩矩。
&esp;&esp;“方才去了,大哥不愿见人。”
&esp;&esp;史苗摆摆手,照例又问:“不愿见就不见,今日读了哪些书,先前你那先生,病可好了?”
&esp;&esp;这几句差不多意思的话,史苗最近翻来覆去说得快麻了。
&esp;&esp;万幸今天贾政的答案略有不同。
&esp;&esp;贾政板着脸:“先生要辞馆。”
&esp;&esp;树倒猢狲散,荣国府还没倒,有些猢狲就坐不住了。
&esp;&esp;意料之中的事。
&esp;&esp;贾政也明白,只是看破不说破。
&esp;&esp;史苗风轻云淡:“无妨,过几日再给你物色好先生。”
&esp;&esp;还是贾敏心细,在旁提醒:“母亲,可要照着旧例给先生添些返乡养老的银钱。”
&esp;&esp;忘记了,好歹是教过贾贾政的先生,多打点些银子,好聚好散。
&esp;&esp;史苗点点头。
&esp;&esp;贾政问一回母亲和妹妹身体安好,又说自己要回去温书,史苗就让他走了。
&esp;&esp;贾政虽然装出平静的样子,史苗看得出,这孩子心里面很不得劲儿。
&esp;&esp;等人走了,她才问贾敏:“那先生教的很好?我瞧着你二哥的样子,似乎很舍不得。”
&esp;&esp;这件事贾敏记得最清楚,当时贾代善下帖子的时候,她也在旁边。
&esp;&esp;贾敏:“母亲怕忘了,这位先生还是父亲在世时请的,会试榜上二十来名,只因家中父亲忽然急病去了,没能去殿试。”
&esp;&esp;会试榜上二十来名,潜力股。
&esp;&esp;贾代善估计接触以后觉得这人有前途,请来给贾政当先生,花点钱供养,将来他真有作为,荣国府得个爱才的美名,还能有个人脉。
&esp;&esp;眼看新的一科马上开考,贾代善偏这时候死了,那位先生当然要另谋出路。
&esp;&esp;史苗喃喃道:“他是不是要投到别家去,看中的哪一家?”
&esp;&esp;贾敏往手炉里扔一块香片,发间的银丝蝴蝶随着她摇头的动作微颤。
&esp;&esp;“没听哥哥说,我猜大概是义忠王府。”
&esp;&esp;第3章
&esp;&esp;这个时间线,义忠王老千岁还没犯事,权势煊赫,各方投靠。
&esp;&esp;贾政原先那个先生想投入门下也是人之常情。
&esp;&esp;九岁的贾敏已经能说出一二,真是担得起一个敏字。
&esp;&esp;再长几年,宁荣二府里,政治敏感度最高的可能是贾敏了。
&esp;&esp;史苗又忍不住,上手捏捏贾敏的小脸蛋。
&esp;&esp;“我就说,我家丫头最聪明。”
&esp;&esp;不知贾代善有没有遗憾过,为何偏生最聪慧的孩子贾敏,是个女儿身。
&esp;&esp;“太太,三位姑娘过来请安。”
&esp;&esp;现在家中史苗当太太的最大,贾府里除了原主亲生的三个孩子,还有三个姨娘生的姑娘。
&esp;&esp;年方十六的贾姝、刚刚豆蔻年华的贾娴和贾媃,依着礼数,每日都来请安。
&esp;&esp;“都
好版主